当前位置:首页 >>会员资讯

对标制造业“优等生”再寻发展新密码 ——河南中烟以全链条创新激活传统制造新动能

2025年08月12日 15:21    信息来源: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继续把制造业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深刻揭示搞好制造业的重要意义,宣示坚持发展实业的坚定决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努力方向。

近年来,同处中原腹地的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紧扣“创新”这一制造业灵魂,以全产业链技术突围为主线,数字化转型为引擎,产学研人才培育为基石,在破解“卡脖子”难题、重塑生产范式、激活人才动能的实践中,书写着传统制造企业向“新”而生的时代答卷。

核心技术攻坚,锻造产业升级“硬脊梁”

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

在河南中烟,这一理念正被转化为一场场直击产业痛点的技术突围战。从顶层设计到项目管理,从烟叶原料保障到香精香料研发,河南中烟以“需求导向锚定方向、自主创新破除壁垒、成果转化激活效能”为主线,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攻坚体系。

创新工作要立足基层,紧密贴合一线实际需求。

2024年,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聚焦生产效率提升,针对包装机阻塞问题开发的检测装置,就是基层创新的一个生动缩影。卷包车间创新小组通过对烟包错位检测,利用PLC系统,采用事前控制方式控制设备停机,避免产生挤压变形烟包,使平均排故时间缩短87.8%,检测效率达到99.63%,有效解决了ZB416烟包错位堵塞通道出口的问题。

这一创新成果的落地,得益于河南中烟构建的高效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公司科技委提供战略咨询,技术中心全面牵头引领,科协开展服务协调,各卷烟厂进行大众创新。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和职能划分,河南中烟形成了从战略决策到基层实践全流程无缝衔接的创新体系。

在项目管理上,河南中烟推行“分类攻坚”机制:指令性项目聚焦“卡脖子”难题,如“上六片”技术攻关,通过三年田间试验,构建上部烟叶“采收—烘烤—配伍”全链条模式,使上部烟叶使用比例提升至30%以上;指南性项目注重的则是体系化布局,如围绕“卷烟产品数字化设计”重大专项,构建烟气常规、风格、部位、醇化进度、感官定量等五个维度18个预测模型,关键模型准确度超95%......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香精香料领域,河南中烟走出了一条“自主可控”之路。针对外购香料依赖问题,开发云烟净油超临界萃取新技术,建立烟草醇提物规模化制备工艺,构建烟草源香原料自主研发技术体系,实现烟草源香原料成本降幅超过40%。

更值得关注的是,河南中烟搭建行业首条超临界萃取规模化生产线,创制的功能性香基模块在多款卷烟中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原料提取-香料合成—配方设计—自主生产”全链条自主能力。

从“上六片”技术打破原料瓶颈,到香精香料实现“自主可控”。河南中烟的核心技术攻坚,本质是一场“以创新链撬动产业链”的深层变革。

数据显示,2024年,河南中烟获得授权专利632项,其中发明专利179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7项、中国烟草总公司科学技术奖5项、中国烟草总公司标准创新贡献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数量创历史新高。

数字化转型,构筑智能生产“新图景”

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河南中烟将数字化转型上升为必答的“生存题”,站在战略层面重构企业发展坐标系,让数字化赋能传统制造,释放“数字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在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基层车间是技术落地的“试验田”。走进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制丝车间,加料工序正在上演“速度与精度”的双重变奏。车间新构建的控制模型,让料头、料尾控制参数实现了动态优化,加料精度平均波动时间从原来的106秒缩短到43秒,提升效果十分显著。

在南阳卷烟厂卷包车间末端,银灰色的检测通道格外引人注目。当一件烟即将通过检测区时,通道上的两个读码器就会发出蓝光,像哨兵一样捕捉着每件烟、每条烟、每盒烟的“身份信息”。

“发现异常关联!”随着警示灯闪烁,异常件烟被精准推离主通道,整个过程不到1秒。“关联异常情况被及时发现、实时处理,免去了人工倒仓的麻烦,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保障了生产连续顺畅。”打码机操作工看着高速运转的生产线,99.99%的关联成功率背后,就是“总线剔除”装置智能化的守护。

在漯河卷烟厂的物流仓储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自主视觉识别AMR机器人正穿梭于搁板式货架之间,按照系统根据物料使用频次生成的“热度”,自动分配存储空间。

“以前找物料得靠记忆跑断腿,现在系统比咱们还清楚哪儿该放啥。”仓储员李师傅指着监控屏上跳动的图谱说道。

“根据系统提示,地下管廊蒸汽压力出现异常,具体位置在距离锅炉出口25米处,请即刻前往确认。” 5月12日, 洛阳卷烟厂动力车间维修工姚志强的设备突然发出警报。随着“数字地图”的指引,车间维修人员迅速找到了异常位置。

“数字地图”是洛阳卷烟厂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的一个缩影。数字孪生构建还原全景的“虚拟车间”,可便捷搜索、查询和管理工厂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与信息,巡检不再单纯凭经验和翻图纸,实现了隐蔽管网“一图尽收眼底”的可视化管理。

这些发生在车间角落的“微变革”,勾勒出河南中烟数字化转型的真实图景:数字化转型不是追求高大上的技术堆砌,而是让数字技术扎根生产一线,解决最实际的问题。

产学研融合,培育创新人才“蓄水池”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近年来,河南中烟深入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持续深化科技战线“人才优先”意识,扎实推进创新型“人才育成”行动,厚植人才成长优沃土壤,激活创新人才发展“一池春水”。

“要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发挥河南地域烟草优势,集聚烟草产业全链条创新资源!”河南中烟党组书记、总经理李晖强调。

河南中烟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联合郑州院、省科学院、郑州轻大、河南农大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院企高层次人才交流机制,持续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方面坚持推进“引智借力工程”,先后邀请郑州院十余名行业优秀专家到河南中烟任职,为技术中心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支持;另一方面分批选送二十余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到郑州院等院校进行联合培养与进修深造,探索形成企业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交流新模式。

“2025年底前,培养马胜涛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席高磊至少取得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胡少东完成不少于2款新品材料研发......”河南中烟首批行业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中,详细罗列着每个人的培养目标。

河南中烟高度重视青年创新人才培育工作,紧紧依托行业青年科技托举人才计划,制定专项培养方案,建立“一人一档”成长清单,因“人”制宜,设立培养预期目标,结合实际,分阶段布置周期性重点任务。此外,还运用“人才+项目”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师带徒、传帮带”青年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双培养模式,多措并举推动青年托举人才成长。

人才培养不仅要“铺路子”,更要“压担子”。

河南中烟秉持这一理念,不拘一格放手使用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有序推进公司科技项目负责人及科研骨干队伍年轻化,增加各类专业委员会青年科技人才比例。还建立了容错机制,营造出鼓励创新、允许试错的环境,全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如在“师带徒”共同完成重大研发项目时,徒弟会优先被任命为项目组长,师父负责指导协助,师徒互换“角色”,给予青年人才一定压力,让他们在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中成长成才。

近几年,河南中烟还扎实推进复合型干部队伍建设,推动技术型人才不断提升管理、指导、协调、沟通等各项能力,打通了专业技术职务、行政管理职务晋升融合通道,充分调动了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截至目前,河南中烟技术中心就有5名专业技术职务人员通过干部选拔任用程序,晋升成了正科级部门负责人。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育举措持续发力,让创新人才梯队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十四五”以来,河南中烟2人分获国务院政府和省政府特殊津贴待遇,3人入选首批烟草行业青年科技托举人才, 4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16人荣获“烟草行业技术能手”……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河南中烟构建起了科技创新与产业提质的同频共振体系。河南中烟的实践证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技术创新的“硬核突破”,根脉在人才生态的“沃土培育”,引擎在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

面向未来,河南中烟将会一如既往坚持科技创新,深化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关键瓶颈,集聚创新动能,激发竞争活力,在服务和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中主动担当作为,奋力谱写现代化制造企业建设新篇章。


Baidu
map